物料:青銅、石
年份:中青銅器時期,公元前19至17世紀
出土地點:納哈里亞(Nahariya)
以色列博物館收藏:https://www.imj.org.il/en/collections/393978-0
在1954至1955年的考古工作期間,考古學家 M‧Dothan在納哈里亞(Nahariya),一個在以色列北面沿地中海近黎巴嫩邊境的城市,發現一座迦南人的廟和邱壇(High Place/Bamah)。
在那裏出土的文物包括大量的陶器、器皿、碗、小杯等,都是跟獻祭有關,屬中青銅時代IIB時期(1750-1650B.C.E),其中較特別的是一些金屬製的偶像及一個用作鑄造偶像的石模。
圖中的女性銅像是以色列博物館用上述那個約4000年前的石模鑄造而成的,夏達華聖經文物博物館用這個銅像反製出一個石模的仿製品。這是一個迦南的女神像,高200毫米,戴椎形帽子,從帽子伸出一對角,頭髮及肩,除頸鏈之外,全身一絲不掛。
— 節錄:信仰生活的分區與潮流 – Peter Wong —
在《列王記上》先知以利亞的故事中,清楚紀錄以色列人混淆單一神信仰的概念。經文記載。亞舍拉與巴力的敬拜由腓尼基人引入迦南地區,是以色列王亞哈(Ahab)妻子,腓尼基公主耶洗別所為。由於這些神明都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此進入迦南地不久的以色列很快便同化並接受腓尼基的信仰系統。對於聖經作者來說,這情況相當嚴重,是嚴重違反《摩西五經》中傳遞的單一神概念。
物料:青銅,倒模製造
年份:26至30王朝時期,公元前664至332年
出土地點:不詳
耶路撒冷方濟會聖經學會(Studium Biblicum Franciscanum)借出
這細小的銅像刻劃的是埃及神明何魯斯(Horus)。亞歷山大的繼承人多利買一世(Ptolemy I)統治埃及,建立了多利買時代,由希臘人統治埃及,這銅像大概就是這個時期製成的。細小的銅像方便攜帶,頭後的小圈或許是繩子穿過的位置,由此推論這銅像或許是貼身收藏的護身符。
何魯斯是復活之神歐西里斯(Osiris)及伊西斯 (Isis)的兒子,並以獵鷹的型態出現人間。早於埃及第一皇朝時代已經有敬拜何魯斯的活動,多利買時期,希臘人視何魯斯為亞波羅。
按埃及神話傳說,何魯斯是第一位埃及法老,因此他也是法老的守護神。埃及歷代的法老都認為統治權來自荷魯斯,因此法老神像旁邊往往都會出現代表何魯斯的獵鷹。
十災是對古埃及信仰的挑戰,從古人角度來看,是希伯來人的耶和華上主與埃及眾神明的對決。無疑法老視自己為神明,然而在第十災中「神明」居然無能力保護自己的兒子,這事件證明法老都不過是凡人,現實當前,縱使無奈法老也無辦法,要讓希伯來人離開埃及。
物料:青銅
年份:多利賣時期,公元前4至2世紀
出土地點:不詳
奧地利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收藏:https://www.khm.at/en/objectdb/detail/320794/?offset=60&lv=list
圖中所見的是阿匹斯公牛像(Apis Bull),來自公元前四至二世紀的埃及。這是由奧地利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製造的一件像真度極高的仿製品。
拜牛神的習俗是在埃及孟斐斯(Memphis)城興起的,時間可以追溯至公元前的2920-2770年,也就是當埃及王朝開始時就已經有人拜這類牛神,而地點和時間都跟上述的出埃及記經文吻合;當以色列在埃及作奴隸的時候,在歌珊一帶的埃及人已經在拜這類牛神,難怪亞倫會造一個金牛像給以色列民。
節錄:亞倫為甚麼會造金牛像?
物料:青銅,倒模製造
年份:中青銅器時期,公元前19至17世紀
出土地點:以色列北部
這類巴力柱像迦南時期的以色列十分常見,考古學家在以色列北部不同地區都找到類似的銅像,尖長的底部顯示這些神像或許是插在泥土內直立的。
聖經中巴力一詞代表迦南地的神明,然而巴力在古代近東語系內帶有「主人」、「丈夫」、「擁有者」等意思,並非單一神明的名字。近東地區神明哈達(Hadad)最常與聖經中的「巴力」畫上關係。哈達是風雨雷及生育的神明,迦南信仰認為乾旱的日子是哈達睡著之時,當神明與女伴起來並交合之時就是雨水降下的時間。
《列王記上》迦密山大鬥法事件中,以利亞嘲諷耶洗別的先知們,並勸他們要大聲一點因為巴力可能睡了,這反映當時的人對於神明功能及性情的理解
《列王記下》中亞蘭王便哈達(Ben Hadad)的名字就是哈達之子,是典型近東統治者的稱號,王與神明之間的關係再明顯不過了。
物料:羅馬
年份:公元一世紀
出土地點:不詳
這青銅製的手柄來自羅馬時期的平底鍋學者稱之為「Patera」。手柄的末端以山羊頭作為裝飾,山羊的口、鼻子、眼睛及角都清楚能見,保存情況十分完好,古代藝術家甚至連山羊頭頸項上的羊毛都刻畫出來。
在平底鍋製作過程中,銅匠會將手柄焊接在鍋邊上,焊接口是最弱,或許這是只有手柄保存至今的原因。紐約大都會藝術館收藏一個以獅子頭為手柄裝飾,並完好保存的平底鍋:
https://www.metmuseum.org/art/collection/search/255965
「Patera」的概念源於希臘的「基里克斯杯」(Kilix),沈重的青銅平底鍋,大概不是日常生活煮食所用的,較大可能是禮儀奠祭(Libation)中使用的物品。《利未記》記載在住棚節中禮儀規定包括的「澆酒祭」或許是同樣的禮儀。
古代羅馬宗教禮儀是十分重要的,羅馬皇帝同時擁有大祭司「Pontifex Maximus」的身分,因此主持祭祀儀式是皇帝的任務之一,而「Patera」無疑會是禮儀中出現的器具。
物料:青銅
年份:中青銅器時期,公元前19至17世紀
出土地點:埃及或迦南
這青銅製的鏡子來自埃及或迦南地區,多年來的氧化導致鏡子不再明亮,但相信當初製成之時鏡面應是打磨得十分光滑的。由於柄子以木或陶土製造,因此未能保存至今。
紐約大都會藝術館收藏一面來自埃及的銅鏡:
https://www.metmuseum.org/art/collection/search/554680
《出埃及記》12章35節記載,希伯來人離開埃及時帶走了大量的金屬器具,在西奈山下全會眾為建造上主的會幕獻上建材(36:5-7),他們獻上的遠遠超過製造會幕所需要的,在摩西的喝止下以色列人才停止將物品帶到比撒列與亞何利亞伯跟前。
在製作會幕銅器的記述中,《出埃及記》38章8節描述銅盆都是以會幕門口婦女的銅鏡製成的,很大可能這些婦女就是獻上這樣的鏡子。